如果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指標的社會裡,西裝外套一點不為過。小到個人的生活工作健康,大到經濟社會發展,形形色色的指標無處不在。指標本身不是個壞東西,運用得當,可以為我所用;運用失當,則會適得其反、鬧成笑話。
  近日,兩則新聞再次將人們的註意力轉移到一些量化指標上。比如湖北公安縣發紅頭文件向下攤派卷煙銷售指標,村鎮幹部被迫當起了“推銷員”;鄭州衛生部門向各社區下發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檢出指標,無病的人無奈“被精神病”。此外,“結扎指標”、“破案指標”、“彩票指標”、“火化指標”……近年來,類似的“雷人”指標層出不窮。在“雷人”指機車借款標的誤導下,未婚老漢做結扎手術、民警導演“搶劫案”、要辦證先買彩票、“購買”外地屍體來火化,一個個鬧劇輪番上演。
  指標房屋二胎,是推進工作的一個有效手段,初衷是良好的。比如“精神病指標”,鄭州市衛生局下發文件,要求“在1000個人中至少找到2個重性精神病人”,無非是為了推進精神病篩查,是出於善意。再比如,“破案指標”是為了強化社會治安,“結扎指標”是為了落實計劃生育政策,等等。然而,初衷良好未必代表手段良好、過程良好、結果良好。好的政策得不到好的落實,這樣的例子早已不鮮見。
  仔細分析這些“雷人”指標,可以看到以下兩個特點:一是方法簡單粗糙。以“精神病指標”為例,“在1000個人中至少找到2個重性精神病人”,若放在全國這個大樣本中可能並無不妥,但把範圍縮小,地區和地區之間必然有局部差異,相應的指標或多或少需要有所調整。之所以會出現“被精神病”的怪現象,落實指標簡單粗糙是個重要原因——把“分解落實”變成了照搬照抄“套文件”、“以文件落實文件”。二是觀念片面狹隘。“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領導不在意”。為了迎合上級、製造一個“漂亮”的數字,甚至可以絲毫不顧群眾的感受,不惜使出拙劣的手段。“雷人”指標是一種典型的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其背後無不隱藏著一些狹隘動機:謀九份民宿求所謂的地方利益,追求片面的個人政績,而唯獨忽視了一點:群眾的利益高於一切,群眾的感受最真最實。
  指標是為人服務的,如果完成指標僅僅是追求一個冷冰冰的數據,攤派這樣的“懶方法”就足以能應付。然而,這種捨本逐末的指標意義何在?由此,筆者想起了省委書記夏寶龍在一次生態省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說的一句話:“有時候群眾的感受比景觀設計評價指標更重要”。環境的好與壞,固然可以從各種指標上獲知一二,但數據再理想,若老百姓“不領情”、不能感同身受,這樣的指標就僅僅是一堆亮麗的數字,僅此而已。
  群眾感受,是一種綜合印象,而指標卻僅僅是一個或幾個片段。這一點,在空氣質量上表現得尤為典型。比如,我們說今天的空氣質量好,包含了溫度、濕度、潔凈度、通透度等種種感受,而這樣的感受是指標所不能窮盡的。如果不顧個人感受,只在指標上做文章,我們的工作可能有失全面、客觀,甚至顧此失彼、以偏概全。誠然,不是所有的指標都是“雷人”指標,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群眾感受才是“第一指標”,脫離了群眾感受這個“1”,其它指標再高再好,也都是毫無意義的“0”。
  文/張鋒  (原標題:群眾感受才是“第一指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x58nxhut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